關於「環境圖資」計畫

緣起

大肚台地是台中地區西側的屏障,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農業與考古人文資產資源,近年來高度的開發與建設,使得大肚台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受到影響,需要更多的規劃管理讓大肚山的資源能夠永續利用。

近年來無人空拍機的技術大幅的進步與商業化,在拍攝品質和操控方面都有高水準的表現,利用無人空拍機進行高解析度的空間地理資訊的圖資蒐集,可獲取最即時、高品質的原始圖資,並可以利用相關軟體,進一步對於土地利用、地形地貌變遷、3D 立體地形地貌的演算加以分析,提供我們對於環境生態資源之參考依據。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基礎為使用無人機分別於50公尺、100公尺和200公尺拍攝大肚台地空拍圖,並採取不同角度的拍攝方法(正射影像圖、45度之鳥瞰圖),所得之影像除單獨作為研究判讀之用,另一項要務則為進行現在與過去大肚台地之地形地貌變遷比較

本研究以歷史地圖《台灣堡圖》、《台灣經建版地形圖》、「2002年Google衛星地圖」與本計畫所拍攝之正射影像圖對比過去大肚台地之開發變化與地形地貌之變遷。歷史圖資之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GIS地理資訊中心所提供之(數位化)《1904年大正版台灣堡圖》、《1920年總督府地形圖》和《1989年經建會版台灣地形圖》、2002年Google衛星地圖,與本計畫所拍攝之正射影像一同匯入在Google Earth專業板中加以分析比對。

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園區

中科台中基地位於臺中市大雅區及西屯區交界處,北邊有軍方設施與清泉崗國際機場。東臨筏子溪、中山高速公路以及高鐵。西邊是大肚山頂,有內政部所屬的「台中都會公園」。台中園區413.91公頃(第一期開發331.08公頃、第二期開發82.83公頃)2000年開始用地取得與開發。擴建用地(二期開發案,原陸軍後勤指揮部大肚山彈藥分庫)開發案:位於台中園區西側,面積約53.08公頃。第二期開發案於2005年開始營運。

由《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可知該區域未開發之前數緩坡的草生地,若將其與2017年本計畫空拍圖所拍攝之中部科學園區正射影像疊圖,即可比較其前後差異。

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顯示中部科學園區未開發之前屬於緩坡的草生地
2000年之後中部科學園區開發之地貌變化

臺中精密機械園區

臺中精密機械園區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大肚台地上,園區面積共約為161公頃(第一期124公頃、第二期37公頃),北臨臺中工業區,南鄰嶺東科技大學,為臺中地區重要之機械工業生產研發創新之基地。其於《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中之區域如下圖:

臺中精密機械園區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

園區原址為台糖山子腳農場,屬於緩坡之草生地與林地。第一期在2006年動工,第二期則於2012年開始動工。下圖為2017年拍攝臺中精密機械園區之正射影像圖與經建版地形圖之套疊,可以見到園區中一期的部分廠商已經完全進駐,第二期的廠房也將近完工。全部開發面積共161公頃,鄰近的草地與林地仍然保有其生態與景觀功能。

2000年之後臺中精密機械園區開發之地貌變化

臺中工業區

臺中工業區位於臺中市西郊大肚台地東側,總面積580公頃,於1980年開發完成,北臨東海大學與台灣大道,南鄰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為臺中市面積最大之綜合型工業區。

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顯示台中工業區已經開發規劃

上圖為1989年經建會版地形圖,可以看到臺中工業區之道路與開發範圍已規劃完畢,並有部分留為綠地或是尚未開發之工業用地。下圖為本計畫2016年所拍攝之正射影像圖與1989年經建會版地形圖之疊圖,臺中工業區西北側在1989年還是綠地草生地的原始地貌已經開發完成為工業廠區與工業用地,綠地面積減少約248公頃。

南勢溪與北勢溪

臺灣清治末期,南勢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南勢坑庄」,隸屬於大肚中堡。該庄北與北勢坑庄為鄰,東與下橫山庄、林厝庄、水堀頭庄為鄰,南邊為新庄仔庄、龍目井庄,西邊為山腳庄、沙轆庄。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該庄改制並改名為「南勢坑」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沙鹿庄,大字下有「南勢坑」、「埔子」小字名(可參考下圖《1920年大正版之台灣堡圖》)。

1920年大正版台灣堡圖所顯示的南勢溪和北勢溪之地形地貌與聚落之分佈

本區是大肚台地自然湧泉之區域,因為水源充足,人類開發利用的歷史相當早,也有相關的重要考古遺址。由於地勢低窪不利於大型開發建設,由1989年版經建會的地形圖也可以看出,南勢溪、北勢溪除了紅色的聚落居住範圍有增加之外,其他的地形地貌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1989年經建版之南勢溪與北勢溪之地形地貌

以2017年所拍攝之本區正射影像圖與1989年版經建會地圖之疊圖(如下圖),可以看到住宅區的面積持續增加,沿著南勢溪增加了許多社區住宅的開發建設。

目前南勢溪與北勢溪區域開發之地貌變化

大肚台地海風里

大肚台地最北側在大甲溪旁的海風里,雖然開發也早,也有大面積的平坦地形地貌,但因為鄰近台中清泉崗機場,無法進行大型開發與建設,至今仍然保留了傳統的聚落型態和農耕型態。根據1989年經建會版地形圖,海風里的地形地貌以農耕地為主,以及紅色聚落範圍,西側有比較陡峭的坡度變化。

大甲溪畔大肚台地北側之海風里1989經建會版地形地貌圖

透過本計畫2016年拍攝之海風里正射影像與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之疊圖(如下圖),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紅土農地都維持現狀,紅色聚落的面積也沒有大面積增加,所以本區保持了低度開發之傳統風貌。

2016年本計畫所拍攝正射影像圖與1989年經建會版地形圖疊圖

大肚台地之地形地貌變遷

大肚台地開發利用的歷史甚早,但多為農耕狩獵之傳統利用型態,對於地形地貌之改變不大。但是在1980年之後大肚台地大面積開發,大肚台地的地形地貌產生很多的變化。要找到如過去100年前的原始地貌,從比較陡峭、不易開發的區域開始。

對大肚台地有比較多描述的文獻有17世紀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之沿途觀察。5月31日由彰化抵大肚社,也就是進入大肚台地的西側地域,是日先是經過啞束社,也就是大肚溪口南岸的聚落,1718年遭洪水淹沒,聚落消失。其至大肚社前,「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番人狀貌轉陋」。

能符合郁永河在1697年裨海紀遊所描述的大地台地之地形地貌景象,應該只有在大肚台地最南端之大肚區陡峭的山谷與沖蝕溝。如圖16為1920年大正版台灣堡圖所顯示的大肚區地形圖,可以看到西側的坡度很陡峭,沖蝕溝很明顯,也維持了比較完整的植被狀況。

1920年大正版台灣堡圖之大肚區之地形圖

下圖為2016年拍攝之正射影像與1920年大正版台灣堡圖之疊圖,望高寮西側的陡峭坡地和沖蝕溝保持完整地形地貌,百年沒有大幅度的變動。另外,也可由地貌鳥瞰圖感受當年郁永河從彰化跨越大肚溪,從大肚溪上山時的地貌與環境險惡、植被茂密的狀況。

2000年之後台中精密機械園區開發之地貌變化
大肚台地鳥瞰圖,可見南側之陡坡與沖蝕溝仍維持自然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