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產業資源」計畫
研究範圍
本計畫研究範圍面積約60平方公里,周長約82公里,以大肚台地的森林綠帶為主體,另外由於南勢溪為大肚台地上水量、湧泉、生物種類等資源最豐富的溪流,為此特別將南勢溪流域也一併納入研究範圍。

研究目標
雖然過去有許多學者陸續提出對大肚台地的相關研究,但始終缺乏對大肚台地進行比較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因此,為了大肚台地的永續發展,需要對該台地有一個較具體、較實際的深入了解,本小組的產業資源子題依循大肚山計畫的總目標,為大肚台地的產業、水力資源與保育山坡地,分三年進行田野調查,預計建構一個「較準確的客觀資料」,以作為社會對話與互動的真實基礎。本計畫研究項目依年分別為:
- 2016年:水力資源(湧泉、水井、水堀及河川)、山坡地之保育情形、觀光遊憩業、旅館民宿業
- 2017年:製造業
- 2018年:農、林、牧業、民生工業
調查項目索引
水力資源調查與建議
關於「水資源:湧泉、水井、水堀」部分,共調查28 個項目,其中包括湧泉13 項、水井8 項及水堀7 項,除少部分已完全消失,大部分調查項目仍然存在,一部分經過人工化處理,惟因缺乏整體規劃,造成部分項目缺乏維護,水源消失,逐漸凋零。

在大肚台地上的28 個湧泉水井水堀中,目前完好使用中的有8 處;完好但沒有使用的有13 處(其中有6 處已列為景點或歷史建築古井類);有3 處雖完好但水源已枯竭;另外有3處已完全淹沒不復存在(其中1 處是被雜物掩蓋)。
因此建議市政府及相關單位應就其中8 處可供完好使用;13 處完好但沒有使用及另外3 個雖完好但水源枯竭(共24 個)的湧泉水井水堀進行保留、維護、維修及積極的列入觀光景點。一方面保持大肚台地的水資源環境及土地永續發展,一方面發展生態觀光之旅或教學推廣,例如,大肚台地的水文和湧泉水井水堀有關的動植物生成環境等,進而配合產業的發展成為觀光景點。

在河流的部分,由於目前沒有任何單位對於大肚台地上的河川進行詳細的調查,因此由本主題自行搜尋調查項目,本主題挑選在大肚台地上的12 條溪流進行調查,除了對每條溪的流域面積、幹流長度、發源與注入、流經區域等基礎數據進行調查外,針對每條溪上游、中游、下游進行實地調查,藉此得知溪流現況。
綜合觀之,大肚山台地的河川主要特色是:
- 水量部分,除少數因流經湧泉分布地區而水量充沛外,多數溪流並無固定水源,河道於乾季時常乾涸無水;
- 受到雨季或颱風的影響,當雨季或颱風來的時候,這些溪水都會溢出河岸,造成氾濫,影響河岸兩邊的居民與建築物;
- 經過地方政府多年來的整治,事實上這12 條溪流基本上大部分都已經過整治,多數已成排水溝渠,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洪。
大肚台地上的溪流,大部分已經過整治,也因生態保育觀念逐漸受到重視,整治工法也趨向使用保護環境與原生物種的生態工法。。如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是通往楊厝、吳厝及海風里的主要道路,路旁野溪未做護岸之前,每次颱風豪雨侵,造成道路中斷、雨水漫流路面;為保障居民通行安全,臺中市政府水利局在米粉寮溪與橋頭寮溪施作防砂壩、固床工、箱籠護岸等設施,且箱籠護岸的石材是就地取材、減少土石外運的自然生態工法,防砂壩、固床工仿石頭造型的外觀,減少對當地環境視覺衝擊。工程完工後,可防止野溪上游集水區土砂災害發生與增加排水安全,維持道路暢通,減少因颱風豪雨造成道路中斷影響民眾通行的不便。
因此本研究案具體建議,除了目前的防洪跟排水功能之外,希望未來這12 條溪流,能夠在現有保護環境與原生物種的生態工法下,繼續維護並讓水源生態朝向更自然與多樣化的方向,同時讓原來的原生物種能夠再回到這些溪流棲息生長。若能如此,也可以增加這些河川的自然壽命與使用功能,並能結合生態保育教學和觀光旅遊之用。
保育山坡地現況
本研究案於2016年調查大肚台地上32處山坡地之保育狀況,其中包含大肚區4處、沙鹿區16處、西屯區2處、南屯區1處、清水區3處、龍井區6處,以植被是否存在做為保育山坡地是否被破壞之判斷依據。

在這32處的調查當中,其土地分區使用,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的全國土地分區資料為判斷基準,包括:19處保護區、4處山坡地保育區、5處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1處機關用地(軍事區)、1處高速公路用地。1處第二種住宅區、1 處園區專用事業區。
而調查結果顯示:植被遭破壞共有21處,破壞原因包含:人為破壞的鐵皮屋興建、工程施做、農作物種植、廢棄物堆積等,而自然破壞方面以豪雨、颱風造成土石崩落泥沙淤積為主。另外10處植被輕微破壞,其原因包含已排除的違規使用,或颱風與乾旱所造成的暫時性自然破壞,因此有些正在復原中,未來也需要繼續維護。另外有1處是無法調查的軍事用地-彈藥庫。
上述所提21處遭到嚴重破壞的調查項目,其土地分區使用是屬於保護區、山坡地保育區、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
於此,本研究提出保育山坡地的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 在這32處的調查項目中,除去1處第二種住宅區、1處機關用地(軍事區)、1處高速公路用地外,相關機關應該設法維護或修復其中10處植被遭輕微破壞的地方。至於另外21處嚴重遭破壞的調查項目,當被認定是屬於人為惡意破壞的情況下,建請相關單位應該規劃如何恢復其原本的樣貌。
- 在對上述21處嚴重被破壞的標的物進行復育時,請考量配合動植物保育及棲息的習性,以避免對當地的野生動植物造成二度傷害。並且同時參考本計畫中歷史與人文之研究,所考察出有關過去在這個台地上所孕育生長的植物,因為過去已經在這台地上存活過的植物,將會比較容易復育,存活率也會提高。
- 建請市政府相關單位另委派專家或具公信力的團體,就保育山坡地予以定期巡查,以維護山坡地之水土保持。
【後續追蹤】臺中市政府於獲知如此情形後,已派員至現場查勘,並就各處不同成因做出因應措施來改善山坡地之保育現況。
觀光遊憩業
為了解大肚台地上觀光遊憩業發展狀況,研究小組就臺中大肚山台地上面37 個光觀遊憩項目進行調查,包括:清水休息站、紫雲巖、清水鬼洞、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青雲劍藝民俗文物收藏館、沙鹿區深波圖書館、沙鹿電影藝術館、臺中清泉崗機場、忠興世帶相傳織帶觀光工廠、鹿寮成衣商圈、美仁里彩繪巷、大肚山達賴休閒農場、臺中都會公園、東海夜市、磐頂教堂、望高寮、追分車站、大肚瑞井村、萬里長城登山步道、星河路自行車道、沙鹿鎮登山步道、南勢溪自行車道、清泉公園、明秀公園、三鹿公園、南勢溪公園、清河堂張宅、植槐堂王宅、竹坑-南寮登山步道、竹坑陳宅(陳德合古厝)、朝奉宮、五福圳自行車道、大楊油庫、清水震災紀念碑、鰲峰山運動公園、三山國王廟、環保運動公園等,以下就這37 個項目的詳細內容加以介紹。

大肚台地是離臺中市民最近的觀光遊憩地區,且其上之景點相當多元,包含自然景觀、歷史古蹟、宗教寺廟、主題街道、觀光工廠、觀光夜市、百貨商圈、公園綠地等。若能進行系統性的景點整合,並進行有效的宣傳,將會吸引更多民眾來大肚台地觀光遊憩並做深度的景觀旅遊。具體建議如下:
- 臺中市政府觀光局的網頁,目前有關臺中市觀光景點的介紹都是以地區和主題為劃分,建議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的網頁可以增加,以大肚台地為主題的觀光遊憩及生態旅遊介紹,讓對大肚台地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一次就獲得所有的觀光旅遊資訊。
- 建議臺中市政府可以根據本研究案其他領域之調查成果,規劃觀光遊憩及住宿的導覽地圖。
- 公布上述資訊給臺中市的中小學校,讓中小學教育能夠就近利用大肚山的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以方便教學。
- 建議臺中市教育局擇選可供教學用之資料提供給當地中小學參考,可強化中小學教育對在地的自然生態、歷史與古蹟的了解。
旅館民宿業
根據我們2016年的調查,大肚台地上的合法旅館與民宿皆位於研究範圍外,大部分分布於大肚台地人口較密集,地勢較低的地方,僅少數位於人口較少,地勢較高的山區。根據地緣關係,我們總共對大肚山台地周邊的17 家旅館業和民宿業進行調查,包括清新溫泉渡假飯店、海德堡汽車旅館、統一大飯店、富都大旅社、佛羅倫斯別墅旅館、花沐蘭精品旅館、天一大旅社、皇春賓館、信東大旅社、雅筑民宿、史迪奇民宿、冬冬之家民宿、金禧民宿(二月山家)、微光百合人文旅居、踢生活背包客棧、62 巷背包客棧、築夢部落等共17 項,其分布位置如下圖。

旅館業可分為溫泉旅館、汽車旅館、一般旅館;溫泉旅館與汽車旅館較具規模,一般旅館近年來由於同業的競爭激烈,客源逐漸萎縮,設備與修繕維護方面有品質逐漸下降的趨勢。有關旅館民宿業的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 定期巡查以杜絕非法旅館民宿之開設。
-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在大肚台地邊緣的旅館民宿業,以溫泉旅館、汽車旅館較具規模,另有些民宿雖然規模較小但多具有特色,因此建議針對這些合法業者,地方政府在規劃觀光遊憩與景點時,將合法溫泉旅館、汽車旅館和民宿等資訊供民眾參考。
- 建議也將合法溫泉旅館、汽車旅館和民宿的地點也規劃在本案的第二點建議中-編列一個觀光遊憩及住宿的導覽地圖。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所調查的溫泉旅館、汽車旅館和民宿,其掌握當地的旅遊景點,甚至大肚台地的旅遊景點和自然景觀等,資訊不夠完整,因此建議提供補充資訊。
製造業
根據2017年的統計,如以行業標準來分類區分大肚台地210家製造業,其中機械設備製造業64家(30.5%)為最多,其次金屬製品製造業為43家(20.5%),塑膠製品製造業34家(16.2%),紡織業14家,其他312家,木竹製品製造業7家,食品製造6家,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5家,不足5家的有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3家,家具製造業3家,其他製造業3家,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2家,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2家,化學製品製造業2家,基本金屬製造業2家,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業2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2家,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2家,電力設備製造業1家,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1家。

2017年大肚台地製造業從業員工數統計,從業員工數5人以下的工廠有31家(33.3%)、6人至10人工廠有17家(18.3%)、11人至50人工廠有35家(37.6%)、51人至100人工廠有6家、101人以上工廠有4家,共計93家有效統計,從業員工總數約6912人;其中10人以下工廠約占比51.6%,50人以下工廠占比約89.2%。
大肚台地製造業2017年營業額統計,其中年營業額100萬以下有22家(36.1%)、年營業額101萬至500萬有11家(18%)、年營業額501萬至1000萬以下有12家(19.7%)、1001萬至5000萬以下有11家(18%)、5001萬以上有5家(8.2%),共計61家有效樣本,年營業額初步估計值約有8.4億元。
而在2017年貿易總額方面,其中以無貿易額49家(72%)為最多,貿易額100萬以下6家(9%),貿易額501萬~1000萬5家(7%),貿易額1001萬~5000萬5家(7%),貿易額5001萬以上有3家(4%),共計68家有效樣本,貿易總額初步估計值約有4億元。
根據以上的實際調查和相關數據的綜合整理,臺中市的產業發展可以在新區域主義下採用「智慧製造經濟」+「循環經濟」均衡發展模式與政策。「智慧製造經濟」可以應用在推動黃金縱谷的精密機械、光電、半導體及其他相關產業聚落的發展。至於大肚台地上的產業現況及未來發展,建議採用「循環經濟」的政策方向,並提出相關可行建議。最後本研究也根據大肚台地的產業發展現況,就其未來發展根據土地綜合治理的政策提出一些未來開發的準則建議。
大肚台地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根據臺中市政府目前針對大肚台地所做之土地使用規劃,「森林區」、「一般農業區」、及「特定專用區」的非法工廠應該取締或輔導搬遷到其他的工業區。至於在一般農業區的合法工廠,如是屬於污染的行業應該輔導其轉向循環經濟的方向;非污染的行業則建議朝向綠色、低碳、水土保持的中低度開發的原則繼續發展,但不建議有擴廠及侵占農地的計畫,特別是大肚台地的北側農業用地,不應再有被占用的情況。
而在大肚台地的西側由北到南,建議推動「大肚山人文休閒軸帶」,並以低衝擊開發、生態友善為原則。大肚台地北側之優良農業土地,建議繼續保留,以維持該區的優良農業生產環境。有關大肚山人文休閒軸帶(由北到南)可以朝向低中度發展、綠色環保、水土保持、均衡再生發展的方向規劃,希望其環境是永續發展、並兼顧當地繁榮、宜居、適合觀光休閒旅遊(例如歷史古蹟、水堀、自行車道)、生態教育(特有動植物)及特色民宿的生態環境。
農業
本研究於2018年針對大肚台地的農業調查,以農糧作物的「種植面積」與「作物種類」兩個面向為主。
在參考行政院農委會於2018年10月18日公布於「會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上之盤查結果做統計研究,共計查得近5千筆土地種植農糧作物,以地區別統計,清水區2,102筆、沙鹿區2,153筆、龍井區458筆、大肚區112筆、其他126筆,而種植面積統計方式則是使用內政部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逐筆查詢上述土地所得,分別為清水區4,902,803.17平方公尺、沙鹿區4,157,171.39平方公尺、龍井區1,051,522.53平方公尺、大肚區304,703.75平方公尺、其他地區5479,005.51平方公尺,大肚台地上種植農糧作物土地總計有10,895,206.35平方公尺(10.9平方公里);其分布圖如圖2,由表1及圖2可得知研究範圍內的農糧作物土地主要分布於清水區及沙鹿區為主。

大肚台地上的農糧作物種植面積廣闊,經田野調查發現有甘藷、落花生、鳳梨、胡麻、荔枝、狗尾草(通天草)、薑、景觀苗木等作物,其中大肚台地的北部清水區作物種類最為豐富,而分布最廣的作物為甘藷,其次為芝麻,再次為鳳梨、落花生。

根據臺中市政府農業局所提供之2015年至2017年清水區、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四個地區(大肚台地研究範圍橫跨之區域)的全年作各鄉鎮生產統計資料,經過數據整理統計出「2017年大肚台地四地區作物推估種植面積排名」(從多至少前4名為:稻米、甘藷、落花生、西瓜)、「2017年大肚台地四地區作物推估收穫量排名」(從多至少前4名為:稻米、甘藷、西瓜、狗尾草)等資訊,不論是種植面積或是收穫量前十大推估排名中的甘藷、落花生、荔枝、芝麻、苗圃、鳳梨都是調查時所發現的作物,種植面積雖不如稻米但在收穫量方面也有一定的比重,由此可見大肚台地的農業對此四個地區作物種植面積與產量方面有一定的重要性。
再與臺中市比較,根據2017年臺中市農林漁牧統計年報,甘藷為臺中市普通作物產量之最大宗,有15,325.59公噸(約占普通作物81.58%),而普通作物最大產量區域為沙鹿區(7,026.72公噸,約占37.40%),其次為清水區(3,803.82公噸,約占20.25%),而沙鹿區與清水區為大肚台地北部的重要農業區,由此可推得大肚台地普通作物產量在臺中市占有一定的分量。
林牧業
根據臺中市政府農業局的相關統計資料與本研究的調查整理,大肚台地上共有21處林地,分布情況如圖4,其中清水區3處、沙鹿區3處、大肚區15處,在分布面積方面,由表7可得知,大肚區的林業面積達3,280,913平方公尺,占大肚台地森林分布的絕大部分,也是臺中之肺所在之處,樹種分布也相當多樣,而清水區與沙鹿區分別僅占7,755平方公尺與8,089平方公尺,大肚台地林業總面積總計達3,296,757平方公尺。
大肚台地林業的樹種方面,主要以相思樹為主,第二多為榕樹,其他樹種還有苦楝、樟樹、白千層、欒樹、櫸木、南洋杉、小葉欖仁、芒果、構樹、竹子等。

而大肚台地畜牧業調查,主要以臺中市政府農業局提供清水區、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等四區的115筆畜牧業的基本資料,然後根據其地號資料定位篩選出研究範圍內的畜牧業項目進行調查,總計共有16家業者位於研究範圍內,分布區域為清水區6家、沙鹿區7家、龍井區2家、大肚區1家;禽畜種類與數量為牛80隻、羊461隻、鹿155隻、豬815隻、鴨3,000隻、雞204,425隻,總計達208,966隻,以雞隻飼養為大宗,大肚台地畜牧業總分布面積初步估計達641,169平方公尺。

民生工業
根據2018年研究團隊所掌握的調查資料顯示約有68家民生工業(註:民生工業包括食品、飲料、菸草、紡織、成衣及服飾品、木竹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家具及其他製造業)廠商位於大肚台地資源調查計畫的研究範圍及其周邊,其分布位置如下圖。

以行業標準分類區分大肚台地的民生工業,以紡織業18家(26%)為最多,其他依序為木竹製品製造業10家(15%)、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10家(15%)、家具製造業為10家(15%)、食品製造業9家(13%)、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5家、其他製造業4家及飲料製造業2家。
其行政區分布,以清水區最多共計有32家(47%)、其次是沙鹿區26家(38%)、大肚區9家(13%)及龍井區1家(1%)。以從業員工數統計,從業員工數5人以下的廠商有15家(33%)、從業員工數6人至10人的廠商有8家(18%)、從業員工數11人至50人的廠商有21家(47%)、51人至100人廠商有1家(2%),共計45家有效樣本,從業員工總數約721人;其中10人以下廠商占比約51%,50人以下廠商占比約98%。
結語
經過三年的產業資源調查結果,發現大肚台地上有農業、林業、畜牧業、觀光旅遊業、及少量的製造業等產業,因此在大肚台地這片紅土、青山的未來,我們建議發展的準則是:(1)綠色生態圈:農業、林業、畜牧業、觀光旅遊業;(2)綠色環保循環經濟:製造業。至於大肚台地下的黃金六十公里的精密機械縱谷,我們建議的發展準則是:智慧製造及智慧經濟。
我們希望大肚台地維持中低度開發,且朝向「綠色環保循環經濟」方向的主張不變,綠色環保循環經濟摒除傳統大量生產、消費及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主張追求低消耗、低排放及高效率的循環模式。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並創造研發、製造及服務等附加價值。
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綠色環保循環經濟使用再生能源、拒絕使用無法再利用的有毒化學物質,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製程及商業模式,消除廢棄物。重視資源使用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設法以較少的資源創造較多的價值,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
一旦製造業可以將原有的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時,就可避免對土地與環境產生污染與傷害,兩者可共存共榮。除了106年度本子題所提及紡織產業的綠色環保循環經濟案例外,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的廠商自行研發新技術與創意結合投入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的行列,而類似大肚台地製造業的傳統產業中也有成功推動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的案例。例如:
- 台灣富士全錄使用富士全錄的影印機回收外殼製作成塑膠原料,委託廠商設計生產出名片盒手機座,並取得環保標章的認證。
- 台灣新創公司「REnato Lab」,以回收的汽車零件輪胎廢棄物為原料,透過研發、設計為精品傢俱「一把膠椅」(Groove)。
- 成衣業老字號台南企業,以本業專長出發,投入布再生循環的工作,藉由建構舊料再生平台串連三大成衣業者、40多家中小企業為供應廠與設計師建立起新連結,將原先以外銷為主的優質庫存布料活化,滿足少量多樣需求、合作創新、打造綠時尚設計生態系。
以上三個案例反映出循環經濟中,原物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功能,由廢棄塑膠製品、廢棄輪胎、舊衣料等透過技術將廢棄物製成產品,不但免除了廢棄物清理問題,更在過程中利用創新與技術解決了原本可能產生的二次汙染,不但降低成本,更創造出利潤,利用創新科技翻轉傳統產業,以上案例也可供大肚台地傳統製造業廠商學習,不僅可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更可從中獲取利潤創造雙贏。
根據以上的案例與目前大肚台地的產業現況,我們誠摯地希望大肚台地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依循「循環經濟」的政策,朝向低中度、綠色環保、水土保持、均衡再生發展的方向規劃,希望其環境是永續發展、並兼顧當地繁榮、宜居、適合觀光休閒旅遊(例如歷史古蹟、水堀、自行車道)、生態教育(稀有動植物)及特色民宿的生態環境,並且成為臺中市稱職的右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