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保育」計畫

研究目的

生態保育計畫為三年期研究計畫,主要為擬定大肚台地生態保育策略,供臺中市政府施政參考用。執行期間,除蒐集大肚台地現有資料外,並進行陸域及水域生態現況調查,用科學數據評估並彙整大肚台地之關鍵生態課題,作為擬定保育策略之基礎。

我們在第一年(105年)實地調查多項陸域及水域生態項目;第二年(106年) 則延續其中部分生態豐富多樣的調查樣站持續監測;第三年(107年)除了持續生態監測外,亦根據過去兩年的基礎調查資料建立長期生態監測模式;輔以專家座談會,邀請大臺中地區在地專家學者、NGO進行商議、共同討論,將保育策略構想具體化,且能更加符合在地現況需求,包括如何進行復育(地點、物種)、友善動物生態廊道設置等建議。

研究區域

大肚台地位於臺中市之西側,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南北長約20 km,台地頂海拔為200~300 m,橫跨了清水區、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烏日區、臺中西屯,最高點在臺中都會公園北側,海拔310 m,最南邊之王田斷崖由西向東急斜而下,呈現一處大崩壁,是大肚溪河川侵蝕所致;東西平均寬度約7 km,地勢為西緩東陡之不對稱背斜台地,為臺中市面海的第一道屏障。

根據中央氣象局(2018)之2012~2018年龍井自動氣象站(代碼:C0F9R0) 資料得知;平均月氣溫最高為7月(29.9°C),最低平均氣溫是1月(16.6°C);月平均雨量最高為8月(409.5 mm),而最低是10月(18.5 mm)。歷年9月至隔年3月降雨量為低,則4月份至8月份雨量則開始攀升。

雨量變化原因,主要受十月開始的東北季風影響,濕冷的空氣被雪山山脈擋在東北部地區,而剩餘的冷空氣轉向進入中部濱海區後變得十分乾燥,因此位於背風面的大肚台地雨量銳減(張集豪、章錦瑜,2004)。

生態監測樣站

在此研究中我們執行了水域與陸域之生態監測,根據各處之生態特性擇選水域及陸域監測點各6處,其代號與實際位置如下:

水域調查監測站

  1. 湧泉下(site1):N 24°12’50.81”
  2. 湧泉上(site2):N 24°12’52.10”
  3. 上游支流(site3):N 24°12’01.96”
  4. 上游支流(site4):N 24°12’09.23”
  5. 上游支流(site5):N 24°12’14.64”
  6. 上游支流(site6):N 24°12’47.09”

陸域調查樣站

  1. 鰲峰山公園(N 24°16’25.40”):鳥類監測。
  2. 南勢溪(N 24°12’52.62”):鳥類監測。
  3. 萬里長城步道(N 24°09’06.33”):植群、哺乳類、鳥類、紫斑蝶、兩生爬蟲類監測。
  4. 環保公園步道(N 24°09’14.66”):植群、哺乳類、鳥類、紫斑蝶、兩生爬蟲類監測。
  5. 望高寮(N 24°08’33.00”):兩生爬蟲類、紫斑蝶。
  6. 興大附農實習林場(N 24°10’16.03”):植群、哺乳類、鳥類、紫斑蝶、兩生爬蟲類監測。

生態保育策略建議

根據三年來所蒐集到的水域與陸域監測資料,並結合專家座談會之結論綜合觀之,我們建議大肚台地之生態保育原則如下:

  1. 應掌握時空序列的動態變化,並定期檢核與修正。
  2. 優先維持保安林地的完整性,如有必要之開發行為,需先有長期生態監測資料作基礎,再做評估與規劃。
  3. 整體保育規劃上,應加強與當地社區及學校結合,進行環境教育及民眾教育。
  4. 未來若要新設步道或自行車道,需先經生態評估,以避免及減少路殺狀況。
  5. 既有設施改為友善動物的形式,例如:步道路燈改為對野生動物干擾較小的形式,野生動物出現的熱點設置生態廊道,架設告示牌警示路人等。

上述第1、2點是立基在長期生態監測所累積的長期資料上,有長期生態監測資料,才能掌握整個生態環境的時空變化,並據此提供主管機關做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第4、5點也是需要監測資料的支持,才能擇定需要並適合的位置地點,做適當的處置。

除了長期監測建議之外,生態監測資料如能結合當地社區及學校,進行環境教育及民眾教育,更是另外一件需要長期落實與扎根的工作。例如移除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計畫,如僅透過計畫團隊執行移除,勢必緩不濟急;若與在地保育團體合作,培養在地志工及NGO,從生態教育開始,以公民科學家的方式同步進行,應更能見到成效。

長期生態監測

長期生態監測是大肚台地生態保育策略最重要的架構,監測標的及內容如下6點說明。

頻繁的火燒是大肚台地植被持續劣化的主要原因,頻繁火燒造成棲所內植群演替,也被動造成火燒地區動物的組成變動。紀錄火燒及火燒過後植群恢復狀況,作為監測野火擴散以及防火施作的背景資料;頻繁火燒範圍內,哪些原生樹種是耐熱可在火燒後被保留下來,或快速重生的,都可以作為未來植被重建的參考依據。

透過火燒監測,也可以了解並劃出大肚台地火燒的熱區或敏感區,進而在範圍外建構防火帶,選擇能避免火勢擴散或者能忍受頻繁火燒的樹種。植被重建從小範圍的樹島開始,從點到線再到面;植被的復育計畫目前已有中國文化大學團隊受委託執行中,其研究成果未來可做為大肚台地植被復育的重要依據。

從2016年至今,計畫範圍內持續記錄到仔鹿,顯示梅花鹿族群於此已有穩定生活之跡象。目前本計畫的調查,並無法確切劃出梅花鹿族群生活的領域範圍,也無法估算現有棲地的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也無法確知鹿群對此區生態系的實質影響。因此,建議未來另案辦理,持續監測,以找出梅花鹿生活的熱點,方能回答前述問題,以瞭解並評估梅花鹿是否會對鄰近居民或學校造成影響,以做後續處置。

環保公園是紫斑蝶遷徙重要的”生育地、休憩點”,從越冬地茂林飛來,一次遷徙的終點,繁殖之後大量族群再從這邊爆發往其他方向飛去,是二次遷徙的開始,但目前環保公園所種植並非紫斑蝶的蜜源植物。未來除了紫斑蝶監測之外,在此處種植適合的蜜源及食草植物(細梗絡石、武靴藤、細葉饅頭果、猿尾藤、飛龍掌血、朴樹、山黃麻、月桃、臺灣海棗、高士佛澤蘭、大青、羅氏鹽膚木),除了可以達到誘蝶的最大效果,亦可做為景觀美化與生態教育展示之用。

由於華南路橫切了大肚台地西南側較為原始之保安林地,造成該地原始林地被道路切割,連帶增加了野生動物需藉橫跨道路以來往兩側森林之機率。本計畫2016~2018年認養華南路路段之路殺(road kill)調查,建議未來除華南路之外,應增加其他鄰近切割保安林的路段。

路殺調查監測的資料累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種類野生動物在這片保安林地出現的熱點,進而針對不同野生動物在不同位置設置適合的生態廊道,除了可以減少其被路殺的機率,維持其在野外之族群量之外,也提供主管機關各類野生動物生態熱點的資料,未來如在此區有任何作為,皆須納入考量。

因各項計畫所執行之監測時間或頻率有限,為能有更多的有效數據進行評估,建議未來路殺監測或能跟環保局的清潔隊合作;每天垃圾車收運沿途如有遇到路殺動物屍體,由清潔隊員協助拍照並回傳,交由專業團隊鑑定種類並記錄,如此長期累積下來的資料量,將可有助專業團隊及主管機關更有效判斷野生動物分布熱區,進而做後續設施改善作為。

鰲峰山公園樣站可設為鳥類長期監測站,並挑選此區候鳥指標鳥種-灰面鵟鷹、赤腹鷹與公園綠地指標鳥種-小啄木,作為此區監測指標鳥種,以便在環境發生改變之際能有所依歸了解,而整區鳥類相的變化可快速反應出棲地的變化,並即時給予管理單位建議,作為修正與調整保育措施之重要依據。

每年灰面鵟膺與赤腹鷹的遷徙盛況,是賞鳥人士的年度盛事;因此,可結合鰲峰山公園既有之公共設施,由市府農業局與觀光旅遊局共同主辦,協同在地鳥會、文史工作室及保育團體等,在每年4、10月以賞鳥活動為主軸,加以串連地方特色景點、文化史蹟或聚落漫遊等,辦理生態旅遊活動,一來可吸引市民及大眾參與發展觀光,二來可結合在地社區發展深度旅遊及環境教育。

流經大肚台地的水源極少,南勢溪流域中下游因為有地下湧泉注入,為大肚台地上少數有穩定水源的地區。依據本計畫2016-2018年的監測資料顯示,南勢溪湧泉上下游的水質穩定良好,外來種生物多且受人類活動影響大,在市府水利局的整治及營造工程完工後,在親水與遊憩等活動影響下,有必要持續監測其水質及生物種類及數量變化,以作為該區經營管理之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