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界達共識 環境永續發展關鍵指標—綠電
為符合巴黎協定、全球齊心抑止氣候逐漸暖化趨勢,及有效改善台灣過去98%能源仰賴進口的先天體質,財訊雙週刊聯合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匯聚產官學等各界資源,共同舉辦全球趨勢綠能轉型下台灣未來能源研討會,以下為當日內容精要。

「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即為台灣綠能發展兩大主軸。」甫開場經濟部部長沈榮津十分肯定目前能源產業發展方向,在國安與全球企業綠色供應鏈兩大趨勢下,台灣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今年雙十國慶前夕,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示範風場已搶先與國人見面,未來,再生能源的階段性目標於二○二五年將達發電總量的二○%,將進一步為國家取得一定的能源自主性。
達德能源集團董事長王雲怡相當感謝沈榮津部長對於產業界努力的肯定,入行十八年來也感受到台灣上至政府下到民眾,均抱持一股「做對的事情」的執著,得以讓台灣從零開始,一步步複製歐洲再生能源的發展經驗,到今天離岸風電領先全亞洲的規模。

離岸風電亞洲之最—台灣
如今,台灣陸域風電累積707MW(百萬瓦),離明年實現800MW的政策目標已近在咫尺,在政府積極建立綠電直售交易市場發展下,陸域風電將成最實惠的綠電,若能有效開發弱風區及按部就班更新既有風場發電機組,將能帶動整體產業更上層樓。
在離岸風電部分,王雲怡則認為必須跟緊政府推動在地化的腳步,於逐步國產化的當下累積廠商核心技術,並積極開發綠色金融(即業者融資)市場,如此一來方能深植國內廠商實力,在抵擋地震及颱風頻繁天災的同時,一面接軌全球對再生能源長期且大量的需求,緊跟綠電趨勢。

「雖然台灣生質能源看似發展有限,若能有效利用仍是供電系統活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吳耿東教授說明,國內以資源回收為主體的生質能源,雖現今三十九億度電的總量在再生能源的佔比約三分之一,至二○二五年預估僅會出現七%的些微成長,相較於太陽光電與風電的成長性,僅是九牛一毛。
然而若是將其轉換為氣體燃料,生質能的確區域微電網規劃最佳選擇。如今年歐洲生質物會議即將生質能列為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並持續推動生質航空燃油的誕生。

貢獻逾一.五兆GDP 太陽能績效傲人
「免費換屋頂,換出台灣太陽能經濟奇蹟。」這波逾九成設備為國產自製,循農電、畜電、漁電共生管道、可說是全民參與的太陽光電裝置建構潮下,從二○○八年以降的十年間,創下年複合成長率為八十五%、全台超過兩萬座太陽能電廠,年發電量達3GW(十億瓦)的驚人數字,並持續朝二○二五年20GW的目標邁進,而其中天泰能源集團維運著逾六百座的分散型電站,有著平均優於台電八%的發電績效。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坤宏說明,過去二十年,台灣光電產業鏈已歷經技術工程、財務工程期、未來十年將正式邁入社會工程期。
在瑞典十六歲少女為氣候發聲事蹟享譽全球,引發全球四百萬人響應,台灣能源轉型仍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社會爭議頻傳的誤解下遭遇阻礙,此時的社會大眾,應當更加凝聚全民共識。企業方面,相較於Google、IKEA過去與即將對於綠電的大量投入,目前僅台積電起身行動的身影仍顯單薄。既往太陽能產業為台灣創造了約莫一.五兆的GDP,要達到六年內至少成長六倍的政府綠電標準,一波高度發展建設仍勢在必行。
「孤島電網環境唯一解藥—綠電。」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人謙指出,一年需要2,663億度電的台灣,不能一天沒有電,就算二○二五年綠電佔比的階段型目標達標後,全國上下仍保有對綠電的高度需求。綠電除了將成為智慧電網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也是碳中和,與人類永續發展的最佳良方。
「若福島核災在台灣發生,將有十一%的土地成為永久撤離區,至少二十年渺無人跡。」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莊秉潔教授說明,過去,國人一直過於輕忽核災所帶來的致命影響,而人類能源發展若要全無風險,一定得以非核家園作前提,進而達到逐步減煤的目標。再者,台電對於處理核廢料,僅提撥每度電○.一七元的補貼,若以台中火力發電廠每年約為四億回饋金作基礎,其比例將遠比目前提撥金額少近百倍,由此可知,核電是人類最髒且風險性最高的能源選項。
非核減煤 全民之福
當二○二五年綠電發展到一個階段後,他建議政府可逐步將台中、新達電廠除役,取代對既有能源的依賴。有效降低核災的可能性與國民對於空汙的疑慮。
「全球離岸風力蘊藏量最高等級風場,台灣海峽即有兩處。」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學系陳發林教授指出,「量大」、「穩定」、「價廉」,是能源是否具有開發價值的三項評估依據,如果我們能有效應用具極大蘊藏量的台灣西部離岸風力,再加上平均流速約兩節、東海最強勁的洋流—黑潮,一東一西,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即能掙脫每年能源進口總額高達六百多億美金的束縛。
於講座的最後,身為東道主的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董事長李德財,與財訊雙週刊謝金河社長,共同感謝與會的專家學者關心台灣綠能發展,並對各產業先進於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上的深耕給予高度肯定。

在全球四百萬人因氣候變遷走上街頭、日常生活的空污形成一種群眾意識時,未來,台灣政府在能源發展的腳步上一定要將綠電納入思考,並對綠色金融加以關注及疏通,如此一來,方能在顧及經濟的同時也達到環境保護。期待這樣深具意義的研討會能於日後多加舉辦,除產官學界透過活動進行再次溝通外,更能進而號召民眾於生活中落實環保,促使人類與環境間的永續共生成為一種全民共識。
本文經《財訊》雙週刊同意轉載,此文亦見於《財訊》雙週刊第594期第64頁至66頁。